在全球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下,加密货币市场异军突起,比特币、以太坊等各类加密货币吸引着众多投资者的目光。然而,在中国,加密货币相关政策有着明确且严格的导向。
早在 2013 年,中国就已明确指出,加密货币属于具有较高风险的虚拟商品,要求国内相关公司做好风险管控工作。这一举措,犹如在狂热的加密货币市场中敲响了一记警钟,让市场参与者对加密货币的风险有了初步认识。
2017 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将代币发行融资定义为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这一公告的出台,直接给当时火热的加密货币市场降温,也为后续更为严格的监管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了 2021 年 9 月,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进一步强调虚拟货币不具备与法定货币同等的法律地位,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被认定为非法金融活动,必须严格禁止并坚决依法取缔。无论是虚拟货币的兑换、交易,还是为其提供撮合服务、代币发行融资以及衍生品交易等,都被纳入了非法金融活动的范畴。而且,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被视作非法金融活动。这一通知的发布,表明中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进入了全面且深入的新阶段,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
中国实施这样严格的加密货币政策,有着多方面的深层原因。从金融秩序角度来看,加密货币交易炒作活动盛行,其价格波动毫无规律且极为剧烈。以比特币为例,其价格在短短几年内,从几美分一路飙升至数万美元,而后又多次大幅下跌。这种过山车式的价格变动,让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普通投资者根本难以把握,极易引发市场混乱,进而冲击传统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从违法犯罪层面分析,加密货币因其匿名性和交易便捷性,成为了滋生众多违法犯罪活动的温床。在洗钱领域,不法分子利用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将非法所得混入大量正常交易之中,以此模糊资金来源,逃避监管部门的追踪。在非法集资方面,不少不法分子打着虚拟货币投资的幌子,以高收益为诱饵,吸引民众投入资金。他们承诺超高回报率,编造各种虚假项目,一旦得手便卷款潜逃,使众多投资者血本无归。
此外,加密货币 “挖矿” 行为对能源消耗巨大,且产生的经济效益与资源消耗严重不匹配。“挖矿” 需要大量计算机设备进行高强度运算,消耗海量电力资源,这与中国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
为了确保这些政策能够有效落地实施,中国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在部门协同方面,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十部门建立了协调机制,从中央层面整体统筹和推动工作落实。地方层面,各省级人民政府落实属地风险处置责任,依法取缔打击本辖区虚拟货币相关非法金融活动。同时,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不断完善虚拟货币监测技术平台功能,提高识别发现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的精度和效率。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也加强对涉虚拟货币交易资金的监测工作。各部门、各地区加强线上监控、线下摸排、资金监测的有效衔接,建立信息共享和交叉验证机制,构建起了多维度、多层次的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防范和处置体系。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加密货币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国的加密货币政策也将持续动态调整。一方面,中国将始终保持对加密货币交易炒作活动的高压打击态势,严厉打击相关非法金融活动和违法犯罪行为,全力维护经济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中国也会密切关注加密货币技术的发展,探索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如何合理利用其技术优势,推动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但无论如何,保障金融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始终是中国加密货币政策的核心出发点和落脚点。投资者务必充分认识到加密货币交易的风险和违法性,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远离加密货币交易,选择合法合规的投资渠道,守护好自己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