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加密货币与区块链领域,“ETH” 这三个字母被广泛熟知,它正是以太坊(Ethereum)的英文缩写。作为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ETH 不仅是以太坊网络的原生代币标识,更承载着区块链技术创新与生态发展的重要使命,成为连接技术、市场与用户的关键符号。
以太坊由俄裔程序员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于 2013 年提出构想,2015 年正式上线。其英文名称 “Ethereum” 源于希腊语 “ether”(以太),象征着一种贯穿全球的数字 “介质”,而缩写 “ETH” 则因其简洁易记的特性,迅速成为行业内的标准称谓。在交易平台、区块链浏览器、钱包应用等场景中,ETH 均作为以太坊代币的唯一标识出现,例如用户在 Coinbase、Binance 等平台交易时,搜索 “ETH” 即可找到以太坊的交易对,极大降低了信息传递与操作的门槛。
从技术层面看,ETH 是以太坊网络运行的核心载体。不同于比特币(BTC)主要作为价值存储工具,ETH 具备更丰富的功能:它既是用户参与网络交易时支付 Gas 费的 “燃料”,用于激励节点验证交易、维护网络安全;也是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的治理代币,持有者可通过质押 ETH 获得投票权,参与网络升级、参数调整等重大决策。2022 年 9 月以太坊 “合并” 升级后,网络从工作量证明(PoW)转向权益证明(PoS)机制,ETH 的质押功能被进一步强化,目前全球已有超过 2400 万枚 ETH 被质押,成为网络安全的重要支撑。
ETH 的市场表现也使其成为加密货币领域的风向标之一。自上线以来,ETH 价格经历了剧烈波动:2017 年首次突破 1000 美元,2021 年创下 4865 美元的历史高点,2025 年随着机构资金涌入和技术升级,价格再度逼近 5000 美元关口。其市值长期稳居全球加密货币第二,截至 2025 年 9 月,ETH 总市值超过 6000 亿美元,占全球加密货币总市值的 18% 左右,影响力仅次于比特币。
在生态层面,ETH 是以太坊庞大应用生态的 “血液”。目前以太坊网络上部署了超过 100 万个智能合约,涵盖去中心化金融(DeFi)、非同质化代币(NFT)、GameFi、Web3 社交等多个领域。无论是用户在 Uniswap 上兑换代币、在 OpenSea 上交易 NFT,还是在 Aave 上借贷,都需要以 ETH 支付手续费或作为抵押资产。据统计,以太坊生态内的总锁定价值(TVL)超过 1200 亿美元,其中 ETH 占比超过 40%,足见其在生态中的核心地位。
作为以太坊的英文缩写,ETH 早已超越单纯的 “代码简称”,成为区块链技术创新、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象征。它不仅见证了以太坊从概念走向全球主流的历程,更连接着数千万用户、开发者与投资者,在推动区块链技术落地应用的过程中,持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投资者也需注意,ETH 价格受市场供需、监管政策、技术升级等多重因素影响,波动风险较高,参与相关交易需保持理性与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