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1 日,香港立法会三读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并于 8 月 1 日正式生效,成为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这一法案的出台并非突发政策,而是香港打造虚拟资产中心的关键布局,背后蕴含着对 2400 万美元规模稳定币市场的风险防控与创新引导双重考量。
法案核心条款构建了刚性监管体系。所有在香港发行或锚定港元的稳定币发行人必须获取金管局牌照,非银行申请人需满足 2500 万港元实缴资本要求,且储备资产需 100% 隔离存放于香港持牌银行,仅限现金、美债或港元国债等高流动性资产。这一设计直指稳定币 “脱锚” 风险,通过每日审计和次日赎回机制,确保代币价值与法币 1:1 挂钩。金管局 2024 年启动的稳定币沙盒已培育渣打银行、京东币链科技等 5 家试点机构,为法案实施提供了实践基础。
监管逻辑上,香港采用 “管辖权突破 + 风险对等” 原则。法案不仅覆盖本地发行的稳定币,还将境外发行但锚定港元或向香港公众推广的代币纳入监管,形成 “全球监管网”。与欧盟 MiCA 法规相比,香港提前半年落地实施,且更强调 “相同活动相同监管”—— 要求稳定币发行与传统金融业务承担同等合规责任,特别是反洗钱和消费者保护义务。
战略层面,法案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 2.0》的重要支撑。通过规范稳定币基础设施,香港为真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铺路,同时推动人民币稳定币国际化。法案允许持牌机构开展支付、申赎及资产管理一体化服务,渣打银行等试点已探索跨境贸易结算场景,凸显 “合规先行” 的金融创新路径。
需警惕的是,未持牌发行或推广稳定币属违法行为,零售投资者仅可交易持牌机构发行的稳定币。这一法案的真相,正是通过刚性规则防范金融风险,同时为创新保留空间,使香港在全球虚拟资产竞争中抢占了合规制高点,为稳定币监管树立了 “全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