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货币挖矿领域,新的技术和理念不断涌现,其中 DDL 相关的发展动态备受瞩目。近期,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媒体计算实验室创新性地提出直接差异学习(DDL)优化策略,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算力挖矿,但在 AI 检测领域引发变革,为挖矿生态的安全与发展带来新思考。
传统挖矿随着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变革。从早期普通电脑 CPU 挖矿,到 GPU 挖矿,再到如今专业矿机主导的局面。例如比特币挖矿,挖矿难度从曾经的峰值 88.1T(隐含算力 630EH)有所波动,在 2024 年 7 月初减半后降至低点 79.5T(隐含算力 569EH) ,截至特定时间又回升至 82.0T(隐含算力 587EH)。2024 年 4 月 19 日比特币的第四次减半,以及新 ASIC 制造商宣称明年矿机效率可达 5J/TH,都预示着网络算力将在 2025 年迎来显著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开大学提出的 DDL 优化策略另辟蹊径。当前 AI 生成内容检测存在难题,现有基于训练或零样本检测方法各有局限,面对不断迭代的大模型,检测准确率难以保证。而 DDL 方法通过直接优化模型预测的文本条件概率差异与目标值间的差距,助力模型学习 AI 文本检测的内在知识。经其训练的检测器,能精准捕捉人机文本深层语义差异,大幅提升泛化能力与鲁棒性。在测试中,面对由 13 种主流商用大模型和 4 种先进开源大模型生成近 10 万条 “人类 —AI” 文本对组成的 MIRAGE 数据集,现有检测器准确率从简单数据集上的 90% 骤降至约 60%,而使用 DDL 训练的检测器仍保持 85% 以上准确率,相比斯坦福大学的 DetectGPT 性能提升 71.62%,比马里兰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共同提出的 Binoculars 方法性能提升 68.03%。
这一成果对挖矿领域意义重大。在挖矿生态中,智能合约、交易信息等面临被 AI 恶意篡改风险,DDL 可助力检测异常,保障交易安全。比如,若有不法分子利用 AI 生成虚假交易信息企图骗取挖矿收益,基于 DDL 的检测系统能及时甄别。从长远看,它为构建更安全、可信的挖矿环境提供技术支撑,推动行业健康发展。随着研究团队持续迭代升级评估基准和技术,有望实现更快、更准、更低成本的 AI 生成文本检测,为数字货币挖矿等相关领域保驾护航,在未来复杂多变的数字生态中,开拓出一片安全稳定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