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开放加密货币交易吗?当前形势与未来展望

加密货币自诞生以来,以其独特的去中心化、匿名性等特性,在全球金融市场掀起波澜,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身处全球金融格局中的中国,其对加密货币交易的态度一直备受瞩目,“中国会开放加密货币交易吗” 成为萦绕在众多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心头的疑问。

从过往政策与监管实践来看,答案并不乐观。2021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被认定为非法金融活动。这一规定从根本上对加密货币交易在国内的无序扩张予以限制,旨在维护国内金融秩序的稳定,防止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滋生赌博、非法集资、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这一系列政策出台后,国内大规模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被关停,相关产业链受到沉重打击,加密货币交易在国内陷入沉寂。

从国际加密货币市场发展趋势而言,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加密货币交易采取了相对开放的态度。美国通过战略比特币储备,认可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进一步强化美元霸权。欧盟于 2024 年生效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实施加密资产风险分级分类监管。中国香港地区自 2024 年以来,对主流加密资产(比特币和以太币)交易实行牌照化制度,证券型代币受《证券及期货条例》约束,非证券型代币被纳入反洗钱监管,并成功探索了比特币及以太币的 ETF 上市交易。2025 年 8 月,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全球首个针对法币挂钩稳定币的全面监管框架落地。这些举措使得加密货币在一定程度上被纳入正规金融监管体系,交易活动在特定规则下有序开展。然而,中国内地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在金融体系、监管目标、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国拥有庞大且复杂的金融市场,维持金融秩序稳定、保障金融安全是监管的首要目标。加密货币交易的高波动性、匿名性以及监管难度,与国内现行金融监管体系的稳定性诉求存在冲突。若贸然开放加密货币交易,大量资金可能会无序流入加密货币领域,冲击传统金融市场,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技术创新与应用层面看,区块链技术作为加密货币的底层支撑技术,其在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存证溯源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国内一直在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合规应用,例如通过国家支持的区块链服务网络(BSN)推动企业级区块链应用落地,央行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e-CNY)的试点与推广也是对数字货币在法定货币框架内的创新尝试。但这并不等同于对加密货币交易的开放。加密货币交易的风险远高于区块链技术本身,区块链技术可以在监管可控的环境下服务于实体经济,而加密货币交易更多地涉及投机炒作,难以对实体经济产生实质性的正向推动。

短期内,中国全面开放加密货币交易的可能性极低。监管部门仍将持续对加密货币交易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虚拟货币相关的违法违规活动,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但从长远视角及全球金融创新发展趋势来看,在坚守金融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中国也可能探索构建兼顾金融安全与创新包容的监管框架。未来或许会在一些特定领域、特定场景,以试点的形式对部分合规的加密资产交易进行谨慎尝试,但这需要建立在完善的法律制度、强大的监管技术以及成熟的市场环境基础之上。广大投资者不应盲目期待加密货币交易的开放,而应始终保持理性,选择合法、合规的投资渠道,避免因涉足非法加密货币交易而遭受财产损失。